假日時分,看著外頭的年輕人嘻嘻鬧鬧,大笑時露出一口貝齒,潔白亮麗。他們可能想不到,有另外一群和他們年紀相仿的青少年,小小年紀卻已有一口爛牙。
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,台灣18歲以上的人口,有99%罹患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(含牙周炎、牙齦炎)。日前也有新聞指出,一名國中生因每天熬夜打電動,連續五天沒刷牙,導致牙齦紅腫發炎,顯現牙周病前兆。在在提醒牙周病不是老年人的專利,而是全民皆須面對的口腔問題。
清潔做不好,牙周病上身
牙周病,顧名思義便是牙齒周圍的疾病,主要發生在牙齒和牙齦的交界處。清潔工作沒做好,口腔裡的細菌便會在牙齒周圍堆積,剛開始會使牙齦發炎、紅腫、容易流血。更嚴重一點,細菌開始進入牙齦底下破壞骨頭,當骨頭被破壞到一定程度,你可能會發現牙齒開始搖搖欲墜,最後,整顆掉落。 病人經常會問我:「明明認真刷牙了,為什麼還會得牙周病呢?」原因在於,許多人使用錯的工具、錯的方法,導致刷了牙,卻沒刷到重點。 牙菌斑容易堆積在牙齦與牙齒交界處,但我們往往只注重牙面清潔,而忽略最容易藏汙納垢的地方。刷牙時,植牙過程刷毛要刷到牙齦,並且用牙線清理牙縫,才能真正把牙齒「刷乾淨」。 一般人習慣選用大刷頭的牙刷,這麼一來,牙刷會被臉頰所限制,沒辦法清潔口腔深處,因此我們會建議民眾選擇刷頭較小的牙刷,女生嘴巴比較小,甚至可以使用兒童牙刷,對於清潔會比較有利。 如何正確潔牙、預防牙周病?下一頁牙醫師解說
而在牙線的使用上,有些民眾會用「牙線棒」,刮完這個牙縫又去刮另一個牙縫,細菌傳來傳去,本來沒問題的地方反而受到感染,使病況惡化。其實,「整捲的牙線」是比較理想的清潔工具,進入牙縫後須呈「C字型」將牙菌斑刮下來,每清一個牙縫就換一段,避免交叉感染。
若有良好的刷牙技巧,使細菌難以孳生,那麼一天其實只要刷2次牙就夠了。但大部分民眾在這方面仍有所欠缺,牙周病患者對於細菌的抵抗力也比較差。因此,我們還是會建議病人餐後及睡前刷牙,一天刷4次,把細菌量減到最低。
全口重建的療程常常需費時數個月,或一、兩年以上,但在療程中牙醫師通常會幫病患製作一些過渡性的臨時假牙,來維持病患的美觀及咬合功能,所以在進食上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問題。過程中若有手術的部份,患者可能會在手術後三到五天內進食會有所不便,但一般來說完整的全口植牙手術後,病患的咬合大都能比原先進步很多。全口重建的手術主要有拔牙、牙周手術、假牙製作前置手術、植牙手術或甚至口內補骨手術…等,這些手術大部份都比較小,可以直接在牙醫門診局部麻醉之後進行,除非是大範圍的補骨、植牙或是取自於口腔外其他處自己的體骨頭,活動假牙才需要做全微創植牙身麻醉。
定期回診,避免牙周病做怪
牙周病最麻煩的一點在於,它不像蛀牙會人工植牙痠、會痛、會有孔洞。牙周病的症狀不太明顯,大部分病患初期沒感覺,等到牙齦紅腫、疼痛,甚至牙齒鬆動,這都已經很嚴重了。牙齒骨頭被破壞殆盡,目前也沒有好的技術可以讓骨頭完整長回來。 另外,等到牙齦消腫,與牙齒間的縫隙會變大,若以樹脂填補的話,牙齒外型則會變得很不平整,更容易藏污納垢。補或不補,都難以將受損嚴重的牙齒回復原狀。 當病人察覺自己有牙周病時,通常已來到牙周病末期。民眾可以趁著半年一次的定期洗牙,請醫師順便檢查牙齒問題,揪出牙周病。早期發現,才能早期治療。 我還聽過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觀念:「如果整口的牙齒都掉光了,那麼,牙周病的問題也迎刃而解。」原則上,這番論述沒有錯,但牙周病會造成牙周骨頭的破壞,如果破壞嚴重,可能會面臨「沒有骨頭可植牙」的問題,反而得進行更繁瑣的手術。因此,我們通常不建議病人將其放任不管。 預防、治療牙周病的重要觀念,下一頁牙醫師繼續告訴您!
臨床上也經常遇到病人治療結束,人就不見了,約診也不到。過了幾年才回頭向我求助,大呼:「我的牙周病怎麼又變嚴重了?」
在這裡要給大家一個觀念,人的嘴裡是一個充滿細菌的環境,我們也不可能將嘴巴拿去高溫、高壓消毒。因此,牙菌斑其實一直潛伏其中,細菌還是會利用口水中的蛋白質,逐漸繁殖、增加,持續堆積之下,便會造成口腔問題。
牙周病的治療不是打疫苗,它和感冒一樣會反覆發作,加上病人對於牙周細菌的抵抗力較差,只要一忽略清潔,牙周病還是會復發。
因此,牙周病患者一定要做好清潔,並定期回診追蹤,切勿因為害怕、懶惰等心態,讓口腔的情況越來越糟。
牙齒掉了,已有越來越多人會選擇植牙!然而,雖然植牙有很多優點,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,更不是植牙後就一勞永逸;所以,在植牙之前,可得要詳細搞清楚植牙的優缺點,以及應該要如何保養,才能確保植牙後的品質。優點是咀嚼力量足且不怕蛀牙 清潔不好會使植體周圍發炎是缺點。植牙專科醫師表示,植牙的優點是可以直接將咀嚼的力量傳導至骨頭內,不經過牙肉,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咬食物,不像活動假牙一般,需經牙肉傳遞分散力量,造成咬合力道不足,以致於只能吃較軟,甚至只能吃流質食物;還有植牙不怕蛀牙,很多人因易蛀牙體質,植牙後就不用因為蛀牙造成困擾。